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穿了跟没穿一样,胸型赞到爆!天然乳胶,性感到让男人腿软!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女儿是同性恋,母亲该怎么办?”这本书在韩国3个月加印了16次
Original
夏雪宜
做書
2023-01-22
收录于合集 #编辑手记
57个
做書按:
“
如果我的女儿是同性恋,作为母亲我该怎么办?”一頁folio去年10月出版的《关于女儿》,首次从母亲的视角探讨了这个话题。本书在韩国出版三个月内加印了至少16次,卖出30000册,成为继《82年生的金智英》之后再次掀起女性文学阅读与讨论热潮的现象级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女儿》还是编辑夏雪宜从新媒体转行后参与做的第一本书,从报选题、沟通封面到营销,这本书将她从多年做新媒体而导致的“精神虚胖”中拯救了出来,重拾了对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此文是来自雪宜的编辑手记。
在告别2022进入2023的当口,《关于女儿》三刷了。这无疑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开心幸福激动之外,我又想起了那个因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而重读《关于女儿》的夜晚。
梨泰院踩踏事件发生后,现场留下大批衣服、鞋子、手机等个人物品。据韩国警方统计,一共258件衣服,256双鞋子,156个电子产品,总重量达到1.5吨。它们其中的很多恐怕会永远待在“梨泰院失物招领中心”了。顺着相关的新闻,我看到了一条推特——
“我说我去了梨泰院,结果妈妈把这些全撕掉了……
真的有很多想说的话,但我现在说不出来……”
配图中被撕掉的是应援物料。这条推文引起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一条条看过去,不由让人想起曾经的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推文发出的第二天,这位女儿转发了推文,写道:“‘幸好你没事’,在这里,我只能听到这样的话”。
在读完所有相关的转发和评论后,我仿佛一只泄气的气球,无力飘向任何地方,只能等待着下一个更干瘪的时刻。什么都干不了,什么都不想干,那时我顺手拿起桌子上的《关于女儿》,任由那些熟悉又与现实呼应的文字侵占我。
01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虽然以这样的契机重读了《关于女儿》,但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并不是它的母女关系主题。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弥足珍贵之处,更在于它完全以母亲视角在讲故事。
所以,书名是“关于女儿”,写的其实是“关于母亲”,关于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
点击图片购买
书中的“我”是典型的东亚好妈妈。年轻时为了家庭辞去教师工作,为了生活做过刮墙面、驾驶幼儿园校车、推销保险和在餐厅做饭的工作,最后来到疗养院担任看护。丈夫去世后,女儿便是“我”唯一的亲人。可女儿不仅没有能成为“我”希望中的大学讲师,还干脆利落地“杀死”了“我”期待中的那个乖女儿,朝着不婚不育的方向大踏步走去。
从文学到影视剧,母女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个重要主题。主角大多数是成长中的女孩,母亲则往往令人窒息。而在《关于女儿》中,成长的故事线却出乎意料地落在了母亲身上。这位把整个家背在身上的母亲,从某个角度讲,也正是一位被父权社会驯化得很好的“女儿”。
在她的认知里,只有异性恋婚姻才能保护女儿,才能保证女儿老后的生活。同时,也只有女儿的婚姻足够“成功”,才能证明母亲“我”有努力活过这一生。
但母亲最终并没有等来女儿的佳婿,等来的反倒是女儿带回家的女朋友。
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之后,“我”再也无法逃避女儿是女同性恋的事实。困惑也好愤怒也罢,当女儿所处的世界逼近在眼前时,“我”终于不得不试图进入它,尝试理解它。
这时,六十多岁的母亲反而变成了学生,要开始了解和学习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
。
比如,在女儿谈到与伴侣的关系时,母亲“我”也开始重新思考爱是什么——
“我正在思考人们说起爱情时,用来填补爱情这个空洞虚无的词语时的种种细节。
好比说,你们两人躺在床上,在夜里摸索彼此的身体时,你们能做些什么?要怎么做?假设那可以称为性的话,你们是否能够拥有身为女人感受到的快乐或欢愉?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又是什么样子?”
金慧珍还巧妙地利用细节塑造母亲与女儿的身份互换。
书的前三分之二,多次写到母亲故意晚回家,甚至不回家。就像青春期的女孩,母亲“我”不想回家,就算回到家也会马上躲进自己的房间。
一代代女性成长为长辈后,总会不自觉地成为父权制的代理人,替父权编织一张张网,将下一代女性织进网中
。同样的,想要用女儿的人生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母亲,又何尝不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呢?作者金慧珍在以第一人称构架整个故事的同时,也带领读者指认了父权的“鬼影”。书中虽很少着墨男性,但男性或父权可以说从未缺席。
书中的母亲此前从未怀疑过父权烙在自己身上的印记,但当她目睹女儿和同事曾因性少数身份受到不公平对待,甚至身临现场观看到他们受苦和被排挤之时,母亲的心碎了。生平第一次,她对整个父权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疑问:
“看到我的女儿受到这种差别待遇,我感到很心碎。担心我那会读书又学识渊博的孩子,会被赶出职场外,在金钱面前手足无措,最后受困于贫穷之中,到老还要像我一样去做苦力活。这件事和我女儿喜欢女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吗?
我并不是在恳求你们理解这些孩子,只是希望你们放手让他们去做擅长的事情,让他们得到合理的待遇,我所冀求的只有这些。”
这些母亲的独白,温柔而可贵。金慧珍在描绘这位六十多岁普通女性的身影与生活时,既没有过多的同情,也没有过多的苛责,干净节制。这也给了读者们一次难得的、贴身观察东亚母亲,体会她们身上脆弱与局限的机会。
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图片来自@一片小蔡)
02
“不妥协的人”
在韩国,金慧珍被称为“描写社会弱者的小说家”。我第一次注意到韩国有这样一位将笔对准社会暗处的女作家,是以读她的首部长篇小说《中央站》为契机。当时,我正在网上围观台湾网友关于如何称呼无家可归者的讨论,顺着“游民”“街友”“无家者”等关键词,我搜到了这本以无家者为主角的韩国小说。故事伊始,主人公“我”露宿街头;结尾时,“我”却加入拆迁队,成为拆别人房子的黑衣人。
读完后,我涌现出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作者的念头。所以一边读她在台湾出版的《关于女儿》,一边查她的资料。她似乎更习惯于躲在书后,很少接受采访,也没有公开的社交媒体账号。通过为数不多的采访,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她的蛛丝马迹:在靠写作为生之前,曾四处打零工;因为没有正式的工作,被家人赶出家门,和自己的猫咪度过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日子;家中的弟弟也没有所谓的“正经工作”,但父母并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弟弟。
韩国作家金惠珍
她喜欢在咖啡厅写作,透过窗户,她可以看到路上的行人、被扔在街边的废旧沙发。她似乎是一位纪录片爱好者,非常喜欢中国纪录片导演王兵……她在所有照片里的笑容都是羞涩的,面对镜头也显得很拘谨。衣着方面,她总是穿着简单的衬衫或外套,戴着手表,背着双肩包。
她的写作生涯并不算长,但每一本书都不禁让读者感叹:“唯有把自己完全倒空,在那个世界活过一回,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2012 年,她以短篇小说《小鸡快跑》踏入文坛。在这个故事里,送餐的外卖员意外接到一位顾客的请求——“请帮助我自杀”。2013年,她凭借长篇小说《中央站》获第五届“中央长篇小说文学奖”。
她第三本小说《关于女儿》在韩出版三个月内加印了至少16次,卖出30000册,成为继《82年生的金智英》之后再次掀起女性文学阅读与讨论热潮的现象级作品
。
韩国演员、歌手IU李知恩推荐
除了长篇小说,她也写过几篇短篇小说,有拆迁故事、同性题材、普通打工人……“我似乎总是对不妥协的人感兴趣”,她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译者简郁璇用“频频回头,舍不得离开”来形容翻译完《关于女儿》的感受。读完本书的我也有这样的感受——那时正是2020年,台湾刚成为亚洲第一个同婚合法的地区没多久。那一年,台湾同志游行的主题是“成人之美”,LGBTQ群体不再只是被看见,更被真正地尊重与理解。在那段时间里,我读了很多与“柜父母”(同性恋孩子的父母)相关的采访,比如LGBTQ志愿者徐志云写道:“十多年过去,‘柜父母’的样貌也渐渐发生了改变,尤其这一年来,到我门诊处的同志父母,已少有人再说出‘同志这么变态、不正常’之类的话,即使心中并不认同,这些父母多半也会说‘我知道同性恋不是病,大家都跟我说同性恋也没关系、孩子开心就好,但我还是觉得……’”
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不断想起《关于女儿》的情节。书结束之后的故事也会是这样吧,母亲依然无法完全理解女儿……社会对少数族群的认可依然是一条漫漫长路。不过,这样的故事终于拥有了一个以“我知道”为开头的转向,不是吗?
正如《关于女儿》在简中世界里无一字删减的正式出版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但依然多么值得高兴啊。
2022年台湾同志游行
03
“写的什么狗屎&#%*!#……”
“《两个女人住在一起》《她厌男,她是我女友》这两本韩文书感觉蛮有意思的……”有一次,我在偶尔听到编辑们在讨论韩国文学选题时,心中一惊:“哎,这些书我都看过呢!原来这也是公司的出版方向吗?”
“其实,有一个韩国作家金慧珍的书我蛮喜欢的。最近台湾出了她的新书《9号的工作》。她另一本书《关于女儿》反响也很好……”在说这段话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公司会买下这两本书的版权,更没想到是,
这两本书能让我有机会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做一名编辑
。
事后我想,公司会买下这两本书的版权其实并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关于女儿》完全就像是一頁会做的选题,新颖、大胆,又不失深度。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主编恰总如此信任我,让没有经验的我负责跟进这两本书。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做新媒体。这份工作像极了垃圾食品,虽然很多时刻会让人感受到巨大的兴奋与满足,但不能天天吃,吃多了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工作到第三年,每天都在自己骂自己——“你写的什么狗屎&#%*!#……”,我开始频繁给出版公司投简历。投简历的经历可以简化为——我的肉身在VS下面三句话及其变体:
“你不应该投营销吗?”“抱歉,我们这边的编辑岗需要有工作经验。”“你是来面试营销岗的吧?”
结果当然是我屡战屡败。再次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着想,我暂时停止了转行的尝试,继续做着新媒体。与之前不同,我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运营上,更多地探索如何在细长的手机屏上与读者实现更多的互动。在这中间,我浅浅尝试了图书营销工作。说实话,我不太想承认那几个月的经历,因为让人有些挫败感。
新媒体第四年,我精神虚胖到实在无法再吞下垃圾食品。这时,刚好看到一頁在招人,我极其兴奋地投了简历。面试后,恰总发消息给我,欢迎你来一頁做新媒体。我几乎就要发出“太好了,我去”这句话了,可那一刻“新媒体”三个字被放大10倍,充满我的手机屏幕。我闭上眼,做了个深呼吸,然后回复说,能不能再给我几天时间,我仔细想一下。
我真的需要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要继续做新媒体。但是第二天,我基本已经放弃了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更折磨人的问题出现了:是去自己非常喜欢的公司做已经做尽了的工作,还是完全放弃已有的工作经验从头开始。第三天,我拒绝了深度思考。“能够去喜欢的公司工作已经很快乐了,你想那么多干啥,去!”我对自己说。
幸运的是,一頁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我在新媒体表现形式上的探索更加大胆,尝试了很多我之前没有做过的互动效果。而且今年我有幸能尝试做这样一本书的策划编辑。
04
做编辑让丧气老社畜重新做人
因为时间和工作经验的关系,《关于女儿》的编辑工作我参与得不多,这一部分主要交给日韩线的编辑同事。虽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责编,但第一次参与做书,还是让我经历了丧气老社畜很久没有经历过的紧张与焦灼。
金惠珍的文字朴素简单,站在读者的立场去看,会明白她根本不需要华丽的装饰性文字去支撑她想要表达的内容。但当我以编辑的心态重读时,我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假想中的读者视角和市场视角……疑问也随之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我开始质问自己,主编和其他对这本书寄予期望的同事会不会觉得我骗了他们,就像之前做新媒体文章发出后在评论区看到的那些读者留言——“说实话我是被标题骗进来的”“没想到xxxxx也开始标题党了”。我快要被这些想象和回忆淹没,一个浪接一个浪打过来,我好像没有力气寻找救生圈了。
电影《受够了自己》
除了对选题的怀疑,对自己的不信任也逐渐上涨。虽然在做新媒体的时候,接受过编辑训练,对编辑校对之类的工作有所熟悉;大学练习翻译时,老师也会让我们学生交换作业,当对方的编辑,校对翻译稿。但是在这之前我并没有把编辑作为一份工作来对待。在真正编辑过程中,总觉得自己这块没有改对,那块该多余了,甚至连写稿子最应该掌握的基础“的地得”都开始不确定。下班后,揪住做编辑的朋友,疯狂向他提问。第一天,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连这也分不清了?”三天后,他说:“你完全可以不问我了”。这句话与后面确定封面的过程成为了我的救生圈,将我从溺水的边缘拉了回来。
当时,设计师汐和设计好两版封面,发到工作群里给大家看看。乍一看,两版封面都相当切题,第一版聚焦两位女性,第二版则呈现为甜美的生活画面,以展现三代女性一起生活的女性乌托邦为主题。但问题是,书给人的感觉并不那么明媚。
这个时候,主编突然就点了我的名,追问我的想法。那一刻,我有点不知所措,我是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还是主要考虑一頁以往的风格,我可以不带立场地说真实想法吗……一段相当激烈的内心小剧场。
说起来,那大概就是我第一次针对一本书的封面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我没有学习过如何跟设计师沟通,能做的只有发挥12G冲浪达人的特长,翻ins、推特、微博……找自己觉得更符合主题表达的图或插画。翻阅过海量的信息之后,我在微博遇到了插画师目垂的一张画——掌心延伸出女儿的肌体,女儿被手掌保护着,但紧缩着的身体有种想要挣脱的感觉。
将这张图发到工作群后,所有人都觉得就是它了。
最终,设计师汐和将插画运用得十分妥帖,并别具匠心地将腰封设计成封面的一部分,让它像一条绑带,紧紧勒住一对母女。去掉底色较深的腰封后,完整的手掌露出,似乎看到一丝光照进来,“表现出刹那的温柔”。书出版后,几乎每一条读者反馈都夸赞了封面。
点击图片购买
做新媒体会第一时间收到读者的反馈。从最初的心惊胆战,每天都怕有人在评论区骂我,慢慢认清一个现实:无论一篇文章写得多么深入,都无法让所有读者接收到作者埋下的所有信息。在文字信息传递空间越来越缩小的环境下,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内容创作(不管是文章还是书)有没有最大限度打到对的读者,才是评价的标准。爆款可遇不可求,丢失掉最适合的读者是最大的罪过。如果内容足够好,不断会有新的读者被吸引进来,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小爆款。关于书的营销,我也抱持着这样的想法。
《关于女儿》的营销,一頁营销部的同事们主要负责大众,我主要有针对性地去联系一些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新媒体和播客。我自己负责的部分并没有做好,《关于女儿》有如此亮眼的成绩,全靠营销部的同事们。我再一次面对自己是一个失败的营销的事实。
05
着迷于中年女性选题
因为一页是一个鼓励所有编辑报选题的公司,在《关于女儿》之后,
我又陆续申报过五六个选题,其中的大部分都通过并签约了
。年终总结时一盘算,我突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包括《关于女儿》,我策划的选题里有大半的主角或作者都是中年女性:
比如《卡车司机妈妈》Mothertrucker: Finding Joy on the Loneliest Road in America,美国女教授过着标准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的生活,某天突然抛掉现有的生活,去阿拉斯加寻找美国最危险冰路上的唯一女司机。比如《这不是一本关于卷福的书》This Is Not a Book About Benedict Cumberbatch,中年家庭妇女追星日记大公开。
《This Is Not a Book About Benedict Cumberbatch》新书发布会照片,作者Tabitha Carvan与家人合影,配文:“所有重要人物都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一本书最重要的肯定是内容,内容之外,我很看重作者切入一个议题的角度。这或许与之前做新媒体的经历有关,同一话题很多公众号都在写,除了作者行文风格上的区别,作者切入的角度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是脱颖而出的关键。但角度不是越猎奇、越小众越好,而一定要去猎奇化,一定要无限接近最真实的人。
《This Is Not a Book About Benedict Cumberbatch》中有一段内容讨论到女性结婚生子后就很少有人会好奇她们的兴趣爱好。就算有人问她们,对方想要的答案也只是“家务”“与孩子一起玩”“做饭”等于家庭相关的答案。作者Tabitha Carvan鼓励她的女性朋友们列自己的兴趣爱好清单,图为其中一份。
22 年 11月17 日,出版人卡门·卡利尔(Carmen Callil)去世,她创办了女性主义出版社Virago Press(拉丁语“女战士”的意思),出版了阿特伍德、帕特·巴克、玛雅·安吉罗等女作家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商业出版社的面貌。近几年非常流行复兴被忽视的女作家,Virago 在 1973 年创立时就确认了这样的目标。卡利尔在 2008 年为《卫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创办 Virago 是为了打破沉默,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讲述女性的故事。”
Virago Press 创始人合影,右一为卡门·卡利尔
近几年,国内女性主义相关书籍的出版与讨论度看似火热,其实仍处于需要大喊的时期。我们需要更多、更多元、更多角度的作品。
在我心中,《关于女儿》的出版填补了其中一小块空白。六十多岁的母亲,从一位母亲回到一个女人,母亲与女儿才能够达成彼此的理解。该书是一頁韩语文学的第一本书,明后年会有至少三本韩语非虚构作品出版。这些书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刻画了韩国当代女性生存的处境,每一本都在努力挣脱社会的目光,赤裸且真诚。
最后,希望这些书可以走进一些人的生命里,成为某些情感与伤口的通风口。玫瑰少年的痛不曾远离,但我们可以用尽全力阻止新伤口的出现。
👇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